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大圣策略,就是现在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。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有全球最深高原湖泊伊塞克湖,就是边塞诗人岑参在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》中提到的“热海”。
吉尔吉斯斯坦
在中国古代,吉尔吉斯人的祖先曾长期以“中华苗裔”自居,中国中原王朝也认为他们是“带有中国血统的华夏后裔”。
吉尔吉斯先民居住在今属俄罗斯的叶尼塞河上游。
公元前99年,汉将李陵奉命出击匈奴,在浚稽山之战中,李陵所率的五千汉军被三万匈奴人包围,李陵兵败被俘。汉武帝听信谗言诛杀了李陵的家人,李陵遂投降匈奴,封为右校王。
右校王负责管辖叶尼塞河上游地区,正是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(吉尔吉斯人古称)人生活的地方。李陵在匈奴生活了20余年,此后他本人及部分被俘汉军的后代继续与坚昆人通婚。
展开剩余79%至唐代,坚昆人的名称被黠戛斯人取代。公元647年,黠戛斯君主入朝,唐太宗封其为坚昆都督,借笼络黠戛斯来牵制草原上最强大的突厥人。
就在唐太宗册封黠戛斯人的次年,唐军大破西突厥,在今新疆西部设立龟兹、于阗、疏勒、碎叶四镇,即著安西四镇,这是日后唐朝控制西域的战略基点。
公元701年,诗人李白出生在碎叶大圣策略,即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。
初唐时,唐对很多漠北首领都赐姓李氏,黠戛斯没有获得赐姓,却是唯一被当作宗室看待的部族,地位高于其他漠北民族。在《唐会要》、《西域记》等古籍中,也都有关于吉尔吉斯人是“华夏苗裔”的记述。
其实所谓“苗裔”之说不过是政治需要。中原王朝希望将影响力投射到漠北,此时就需要一个亲近自己的漠北民族在当地充当代理人。对于吉尔吉斯人来说,以中华苗裔的身份与中原王朝“攀亲戚”,就能获得更多的政治、经济利益照顾。
与日耳曼人和俄罗斯人自称罗马差不多意思。
李白当年出生那个年代,吉尔吉斯人当年还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叶尼塞河上游,碎叶城的居民更多是粟特人(波斯人的一支)。
8世纪中叶,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国力衰落,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。到8世纪末,回鹘兴起于蒙古高原,中原与黠戛斯的交通断绝。
公元840年,黠戛斯灭回鹘,成为蒙古高原上新的霸主。2年后黠戛斯使者上表唐朝皇帝时仍称“缘与大唐本是同姓之国”。
黠戛斯称霸漠北后,一度控制了蒙古高原通往西域的道路,一部分黠戛斯人借此西迁进入西域,落脚在天山南麓,这就是今日吉尔吉斯人的祖先。
到9世纪末大圣策略,黠戛斯人的控制范围又被其他部族压缩回叶尼塞河上游一带,另有一部分生活在西域天山。10世纪初唐朝灭亡后,黠戛斯与中原汉族政权的联系也就此终结。
10世纪初契丹(辽国)兴起,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臣服于契丹。另一部分黠戛斯人居住在天山伊塞克湖及与其毗连的今新疆地区,为西州回鹘统辖。
留在西域的黠戛斯人受到当地的突厥化政权控制,并接受了伊斯兰教信仰,成为泛突厥民族的一支。
契丹之后,黠戛斯又臣服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、蒙古人建立的元朝。1368年明朝建立后,汉族依然没能恢复对漠北、西域的控制。退守漠北的蒙古人更是成了大明帝国不散的梦魇,此时的吉尔吉斯人被称为吉利吉思或乞儿吉思,臣属于蒙古瓦剌部。
16世纪到17世纪,随着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的先后崛起,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吉尔吉斯人也随之成为他们的属部。
自15世纪起,沙俄不断向西伯利亚扩张。17世纪,沙俄扩张势力侵入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上游,蒙古人的准噶尔汗国崛起于西域,吉尔吉斯人的聚居地成为俄国和准噶尔的交界地带。一路被驱逐、被压迫,吉尔吉斯人的迁徙距离超过1000公里,从水草丰美的河流地区躲进了天山的群山中。
在蒙古准噶尔部的残酷统治下,一部分吉尔吉斯人从伊塞克湖迁到帕米尔高原、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,一部分人迁到中亚塔什干、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山区。
1757年,清军彻底击败准噶尔并将整个新疆纳入版图,这是唐朝灭亡近千年后,中国王朝再次恢复对新疆的管控。
居住在新疆最西部的吉尔吉斯人成为清帝国治下的一个少数民族。清廷官方称为“布鲁特族”。
19世纪中叶,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,并以俄属中亚地区为跳板,不断渗透蚕食中国新疆地区。
1860年后,俄国通过《勘分西北界约记》等不平等条约,割占了中国西北约5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。人随地归,超过80%的吉尔吉斯人变成了俄国臣民。
在俄国的同化政策下,俄属吉尔吉斯人采用西里尔字母标记文字并改用俄式名字。
生活在中国新疆的吉尔吉斯人依旧沿用古老的察合台文字,形成了如今的柯尔克孜族。
苏联解体后,吉尔吉斯斯坦获得独立。
截至2023年,吉尔吉斯斯坦人口680万,其中吉尔吉斯族占74%。
居住在中国新疆的吉尔吉斯人被称为柯尔克孜族,截至2023年该族人口约20.4万,80%聚居于新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。
2024年大圣策略,中国新疆地区人均GDP13372美元,是同期吉尔吉斯斯坦的6.78倍。
发布于:上海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